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快讯工作快讯

聚焦“百千万工程”丨挺膺助力“百千万工程”,锚定目标齐奋进!

作者:admin发文单位:共青团东莞城市学院委员会浏览次数:1148更新时间:2024-05-14 16:57:58

2023年2月20日,广东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动员会召开,广大青年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好鼓足青春力量再造新广东。大会上,团省委正式发布《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以服务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而其中的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百千万工程”的全称。

一、什么是“百千万工程”

在“百千万工程”中,百县指的是广东全省122个县(市、区),千镇指的是广东全省1609个乡镇(街道),万村指的是广东全省2.65万个行政村(社区)。

“百千万工程”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优秀例子就在我们身边
 在今年暑期,多支广东青年大学生队伍将自己的所学所长施展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创意与青春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回到了田间乡头寻找了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1.埋头乡村“点贝成金”



曾经的雷州市覃斗镇,废弃贝壳围村,贝壳上残留的螺肉腐烂所散发出来的恶臭,让村民苦不堪言。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在一次关于环境污染与整治主题的调研活动中发现了这个困境,在了解情况后开始在当地开展“‘点’乡村固废成‘金’”项目,成功研发出废弃贝壳处理技术,并提出了将废弃贝壳转化形成新型贝壳粉涂料的新思路。

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团队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助力蚝壳“变废为宝”,产出了多类贝壳粉产品,并成功搭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已成功带动100余人就业,人均实现产业增收2000元以上。
2.非遗文创“织”出新风采

瑶族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的“活文字”,瑶绣的手工之精湛、色彩之艳丽、纹理之抽象、瑶味之浓郁,堪称岭南一绝。但是如何能让这样一项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对于我们青年来讲是一道重要命题。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瑶篮”项目,关于这个命题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文创。

以瑶族刺绣为核心,他们打造了非遗乡村振兴新模式:高校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基地提供专业指导,工坊建设乡村振兴车间,最后由绣娘完成刺绣工作。目前,瑶绣合作平台已带动了1200余人就业,主要是当地的瑶族的老人和妇女。团队还设计打造了526款形式多样、独具一格、别有风味的瑶绣文创产品并投入生产销售,让每位绣娘每年增收超过2万元,为全县增加经济产值超过500万元。与此同时,团队还开展了“绣美瑶乡”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已开展瑶绣培训74期,累计培训1.2万余人,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当中。

3.“果尽其用”——三华李的全新打开方式


  韶关市翁源县的三华李产量高、品质好,素有“三华李的故乡”美誉,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三华李的结果季节在每年的6-7月份,受高温高湿的气候以及端午节前后龙舟水等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往年三华李的腐烂率、落果率达到近四成,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经济收入,果农可谓“丰产不丰收”。

  为果农解决这一种植生产“痛点”的,是来自暨南大学的“果尽其用” 科技助农团队。团队利用食品超高静压技术,打造“新型非热杀菌装备”,建立了翁源县首条三华李加工生产线,解决了三华李保鲜和深加工技术的难题,研发了三华李果酒、果酱等多种产品,逐步解决种植户“看天吃饭”等难题。

  4年来,他们已帮助4个县22个村果农成功搭建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促进三华李全产业链开发。目前该项目已经引入捐赠设备300万元,产业化三华李200吨,带动当地农民产生经济效益180万元。

三、城院学子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

  与此同时,城院学子们也积极响应团省委号召,参与到“百千万工程”项目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基层。用足迹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风采吧!

1.森鲜运——降碳助农冷链物流包装箱的探索者

  为解决水果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我校学子李菁菁、陈采琳和林祺祺三人成团,依托高校、借助大学生团队优势,利用所学知识,自主研发了一种适合长途冷链物流运输的保鲜降损果蔬物流包装箱。

  该箱体板材具有保鲜功能、抗压强、环保无毒、防潮防腐蚀等性能,且可根据不同需求调整产品性能,随后团队在企业的回收部门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陪伴下,团队成员先从货车卸下了破损的纸箱,送达到指定位置后,在粉碎机前将折叠后的破损箱子进行投入粉碎,接着用在线破碎料回收机把打碎后的箱子碎片进行筛选回收,最后粉末上料机将箱子碎片进行细致的粉碎,使其箱子碎片重新变回颗粒,其颗粒状的原材料通过挤压变成箱子板材,使其箱子成型。
  通过相关的数据检测,该包装箱可减少运输过程中的79%的损耗,减少蔬果的磨损和腐烂率约76%,能为农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精准扶贫。与此同时,回收部分作为产品循环再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仅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对环保事业有着巨大的贡献,做到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可持续化。

2.青春点亮梦想,童心涟漪未来——寒假公益班

寒假期间,我校商学院苏倩怡同学加入当地大学生协会,参与了为期十四天的寒假公益班活动。

为丰富龙溪街道中小学生的寒假生活,在龙溪镇党群服务中心和结窝村面向8-12岁龙溪籍学生开展公益班活动,由龙溪街道团委、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主办,龙溪大学生协会承办,从1月10号开始,公益团队首先讨论计划开设了几十种丰富多彩的公益课程,个人设计开设特色课程5个,实际开设课程2个,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脸谱绘画、小红花折纸特色课程,此外进行伊恩庄园手语课,珠行万里课户外活动课,无敌风火轮等授课。

从11号进行课程安排,期间公益班共服务90余名学生,还包括午托与晚托。团队于16号通过镇上官方推文进行招生;17日开会,进行课程的试讲;22号进行开班仪式。公益班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假期无人看护难题,真正做到了让家长放心工作,孩子开心学习,让基层工作更有温度,孩子们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课外知识,还可以丰富寒假生活、劳逸结合、提升自身素质,在这个寒假收获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3.共赏花灯璀璨,同筑文化辉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推动花灯文化传承与发展,由我校学子黄紫怡、李佩玉、刘斯如、彭梓君等十人组建了一支团队,积极投身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去。

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与当地花灯制作第十二代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学习,深入了解花灯制作的技艺和经验、忠信花灯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提高了青年群体对花灯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推动了花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本地实地调研,团队了解到忠信花灯起源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明清,是宝贵的客家文化遗产。为提高忠信花灯的曝光度与知名度,团队通过学校、县城、自制公众号发布相应推文。其中团队自制公众号的每篇推文浏览量均在160次以上,在视频号发布的两支微视频均超过1000次观看,点赞数合计超过100,获得平台推荐,同时还帮助传承人建立官方公众号,以便当地更好地推广花灯文化。

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锤炼自我,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对花灯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学习并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在开阔创新中更好地传承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助力“百千万工程”

作为大学生,我们有着充分的时间和能力参与到“百千万工程”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还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机会。

希望城院学子们以“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者为榜样力量,牢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积极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发挥自身优势,让我们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的不同地方,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